返回

顶部

外语院校在对外传播中的职责与使命

网站首页    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    外语院校在对外传播中的职责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九个必须”,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奋斗目标、指导思想、战略支撑、政治建设、重要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外语院校要把握这两次讲话的精髓要义,明确自己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以“赶考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外语教育,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这为外语院校发挥学科优势、推进学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外语院校应推动外语学科与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融合发展,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培养专门人才。在实践过程中,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深化学理阐释,推进国际传播实践创新,掌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注重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努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外语实践能力强、复合型、应用型的国际传播人才,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撑。

  勇担外宣使命,深入讲好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0年,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外部环境益发紧张的严峻态势,我国有序有效组织复工复产,使得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实现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外语院校必须做好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做好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阐发好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向世界生动诠释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改善中国的国际舆论处境建言献策,为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贡献智慧。

  发挥外语院校在中外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独特作用

  外语院校在中外人文交流、公共外交、中华文化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要勇担“让世界读懂中国”和“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双重使命,通过中华学术外译、对外合作交流等方式增进、深化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向世界宣传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把中华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翻译介绍给世界,还要立足中国实际,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发挥好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发声,主动设置国际议题,增强对外话语传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

  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示中国力量献智献力

  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创造”“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外语院校要发挥多语种翻译、国际传播、中华文化海外推广等学科优势,要在研究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中国叙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世界大国对外话语体系、叙事体系的比较研究,借鉴各国国际传播工作的经验,剖析国际话语体系、叙事体系的内容和形成机制,梳理其核心话语表达,建构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与中国叙事体系;要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解读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理念中的标识性概念和核心范畴,要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学会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叙事方式表达中国话语精髓,要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全面展现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此外,外语院校在应急外语服务、高端智库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区域和国别研究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还要争取把自己建设成应急外语服务的主阵地、高端智库成果的集散地、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汇聚地、区域和国别研究的新高地、教育对外开放的示范地,努力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排头兵、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领头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2021年7月18日 08:00
浏览量:0